如: 垂喻太极之说,某妄意以为太极所以形性之妙也,性不能不动,太极所以明动静之蕴也。
[133]朱熹思想并非理气二元论,而是理一元论,所以才与程颐同属理学。[145]张载:《性理拾遗》,《张载集》,第374页。
这里尤须指出:按照孔孟的超越范式,性是内在的、超验的,天是外在的、超凡的。[209]《传习录中·答聂文蔚》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二,第86页。此诚圣主遇灾能警,临事而惧之盛心也[220]。[152]按照朱熹天即人,人即天的逻辑,则天工人其代之就意味着人代替天行使权力。[71]《孟子·尽心下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777页。
[⑤]这里的本体、实在界、超越界就是外在超越的超凡世界。这也表明,孔子的超验德性不仅具有认知性方面的超越经验的理性内涵,而且更加具有意向性方面的超越感官情感的道德情感内涵,这样的哲学乃是一种宗教哲学。孔子的精神气质 梳理了孔子的功绩,我们可以大致触摸到孔子的精神气质。
孔子是一个非常坦荡的人,他对弟子说:二三子以我为隐乎?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,是丘也。礼的内涵如此,那么其精神实质是什么呢?一字以蔽之谓敬。孔子的贡献,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。在孔子之前,士的直接目标只有一个,就是仕。
有些人莫名其妙地把一个抽象的教条或价值,发挥到无限大,这就走向了谬误。从个人的遭际角度讲,孔子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,就是这么一个不幸的个人,你可从他的话语中读出一点怨天尤人的意味?没有。
孔子的四大贡献 一般而言,人们倾向于把孔子理解为一个教育家。孔子开辟了一个相对独立于仕的维度,即学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讲儒者,柔也,很多人据此将儒家理解为一种柔仁的性格,此大谬矣。这才是孔子的精神气质的整体。
走进孔子的精神家园,一个比较方便的路径是认识并考察他的主要贡献、精神气质与核心思想框架。正是得益于此,儒家士大夫的内在精神世界才得以确立,正如北宋周敦颐在《通书》里讲到后世儒者应该追求的目标:志伊尹之所志,学颜子之所学。好的艺术作品能给人带来正向的积累,糟糕的艺术作品则反之。永远用温暖的心灵,去肯定这平凡的生命。
在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末年,之所以出现了老子和孔子这样的伟大哲学家,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。儒家极其重视乐的社会政治功能。
历史上崇拜孔子的人太多了,有太多的人把自己的一生过成了向孔子致敬的一生,因为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人生的态度,一种对待自己、对待他人、对待命运的态度。孟子更不必言,汉语文本中最刚毅正大的段落就出自《孟子》,有那样的一段文字,实可谓整个中华文明之幸: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
一个国家治理得好,这个国家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积极、乐观、向上的,一个国家境况糟糕,这个国家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消极、颓唐、没落的。礼的精神和乐的精神的恰当结合,或者说敬的精神和和的精神的恰当结合,引出了孔子思想的又一个核心概念——仁。孔子从不这样,《论语》通篇一字一句都体现着笃实二字。儒家之学目的不是做官,而是提升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,让自己在不断的成长中获得无可比拟的巨大的精神愉悦,即《论语》中所言为己之学。《论语》里面作为眼目的段落,一定是孔子与最杰出的弟子之间的问答。文与质恰当的结合,是真正的君子的表现。
孔子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辉煌的人格典范。反观新中国成立伊始的文艺作品,很多流行至今,其中呈现的开国气象也延续至今。
所谓文和质,就是生活的形式和生活的内容。几年前曾有人写过一段非常有见识的话:其实孔子离我们一点都不远,他是我们文化价值的人格化的表现。
敬带来的是旁观式的清醒,和作为一种融入的力量,一旦敬跟和结合起来了,带来的就不再是旁观了,而是真实处境当中的清醒和醒觉。今天我们读《论语》,越读得久越能感受到孔子温润、博大的气象。
我们可以用中国文化的思考再补充一句——反思过度的生活也是过不下去的。第一,作为老子跟孔子共同文化母体的中国文化,到了春秋末年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积淀,这为那个时代在文化上取得突破性成果积累了素材。孔子生活的年代距离今天,已经接近2500年了。第二,艺术作品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治理情况。
这是孔子贡献的第二个方面。孔子曰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,这便是孔子刚德的表现。
我把孔子的精神气质概括为8个字:刚毅、正大、笃实、平易。六经经由孔子的整理、阐发、解释、传播,为之后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奠基,使得我们的文化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之上展开,后世讲治中国学必始于六经,道理就在于此。
孔子云: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敬的第二个倾向是相互疏远。
敬有可能导致两种倾向。北宋司马光也曾说:某生平无过人处,唯生平所为事,未尝不可与他人言。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,则正体现于这些段落之中。儒家的态度是,与其幻想着外部环境如我所愿地发生改变,不如先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。
章学诚曾言六经皆史,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洞见。例如颜回,只要是颜回问,孔子答,往往可成经典之论。
但是读《论语》要注意两个问题,一是要借助注释来读,否则容易曲解原义。苏格拉底讲过一句名言,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。
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,即使新中国经历了多次的内部动荡与外部威胁,即使很多人对这些年大规模的吏治败坏抱有悲观的态度,而我们的国家却依然蒸蒸日上。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足见儒家的精神气质非但不柔弱,反而刚毅至极。
本文由能伸能缩网发布,不代表能伸能缩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0kcb4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wzc/1950.html